「我們,什麼都可以!」生命的實踐家-廖晉廷

晉廷的人生,沒有因為車禍而停下來,而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前進。 每一個步伐都更難,但也更深刻。

專題故事

何適

9/16/20251 min read

在台中啟明學校的訓練基地,我看見了一群追逐夢想的靈魂。他們或許身體有所缺憾,但那份渴望證明自己的熱情,卻比任何人都來得熾熱。在訓練場上,我看見教練對他們一視同仁的嚴格指導。這或許在外人看來有些殘酷,但我卻認為,這正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。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,而是被視為「一個真正運動員」的對待。教練眼裡沒有「做不到的人」,只有「還沒做到」的選手。廖晉廷也相信,正是這樣毫不設限的訓練,才能激發出他們最大的潛能,讓他們在比賽中能夠獨立應對所有挑戰,展現「我也可以」的堅強意志。

巔峰跌落,封閉自我的一年

26歲的廖晉廷,曾是台灣撐竿跳界備受矚目的新星。高三代表台灣出國,大學兩屆全大運銀牌,更是雲林縣的紀錄保持人。然而,命運的轉折總是來得措手不及。一場意外車禍,奪走了他行走的能力,也讓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運動員,一夜之間墜入谷底。

車禍當下的創傷記憶一片空白,但醫生宣布「脊椎損傷」的那一刻,卻如同一道無法抹滅的傷痕。從人人稱羨的運動家,到必須依靠輪椅的半身癱瘓者,這巨大的落差讓他無法接受。那段時間,他將自己封閉在黑暗中,對家人、對醫生充滿憤怒與不解,任由挫敗感將自己淹沒。

「老天爺沒有帶我走,就代表我在這個世界還有事情還沒完成。」這句話,是他從黑暗中掙脫的契機。在家人長達一年的照顧,特別是父母與女友,他們在醫院照顧晉廷整整一年,突然有一瞬間,晉廷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沉溺於悲傷。身為家中長子,他過去總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,如今卻連生活自理都需依賴他人。某天夜裡,在無數次偷偷流淚後,他下定決心,不要再成為別人的負擔。從此,他重新學習上下床、上廁所、開車,甚至獨立完成重訓,一步步為自己開創了「全新的生活」。

熱情不滅,在運動中找回自我

儘管失去了雙腳,但廖晉廷對體育的熱情從未熄滅。從「生活重建課程」開始,他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運動,並將目光鎖定在輪椅壘球與身障田徑。他將過去撐竿跳與十項全能的經驗與心法,轉化為新生命的養分。儘管自己無法再跳躍,但他用另一種方式,持續站在他所熱愛的體育世界中。

「我攀繩也可以潛水,我划手也可以游泳!」廖晉廷血液裡流淌著一股「偏執」的好勝心。當有人質疑他「做不到」,他偏要證明給你看。他熱愛自由潛水,這項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極具挑戰性的運動,他沒有雙腳,就用雙手去划、用雙手去攀。他想要打破大眾對於身障者的刻板印象,證明「沒有什麼好不能做的」。

新的使命,讓世界看見無限可能

面對明年的帕運全運會,廖晉廷將目標放在標槍、鐵餅與鉛球,他渴望站上國際舞台,讓世界看見身障者也能創造奇蹟。現在的他,不再只是追求個人成就,而是肩負著更大的使命。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奮鬥歷程,去鼓勵身邊的人,甚至是整個社會。

「人生中可以做的事情都沒有變,只是換了一個方式。」這句話,道盡了他從痛苦中淬煉出的智慧。雖然過程或許變得更難,但每一步都是在尋找方法,每一步都是在成長。現在的他,他說他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模式,雖然身份不同了,但目標依舊清晰。從一個叱吒風雲的運動家,他蛻變為一位實踐家。他想向世界宣告:「我們,什麼都可以!」

今天這趟訪問的旅程,我看見了運動員也可以不只是關於運動,更是關於生命。廖晉廷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,低潮、挫折不可怕,重要的是在深呼吸、沉澱之後,再次勇敢地啟程逐夢。他的故事,就像一道光,穿透了黑暗,照亮了更多身處逆境的人,讓他們看見,生命的可能,遠比想像中更加寬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