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一張地圖,開啟不凡的旅程

林冠妤,用定向地圖規劃人生與教育

專題故事

何適

10/21/20251 min read

在體育的世界裡,我們總習慣追求速度與對抗,但有一項運動,卻將方向感與智慧置於核心—那就是定向越野(Orienteering)。這項來自瑞典的運動,選手藉助地圖與指北針,在森林、城市、或校園中,規劃最短路徑,尋找檢查點,一步步照著自己的節奏邁向終點。

我的大學同學 林冠妤,正是將這項運動帶入我生命的人。我們並肩跑過好多次大專盃,她也幫助我拿下一枚全國第三名,無疑是我大學最珍貴的回憶。而如今的冠妤,已不只是定向越野國手,更肩負起聽障奧運總教練的重責。她的故事,就像她手中的地圖一樣,精準、高效,且充滿了對未知挑戰的無畏。

從鐵人三項到世界第六

冠妤練定向的契機,始於國中時期的一場東華大學定向體驗。從此,她抱著「這真的很好玩!」的心態,一頭栽進了這不凡的領域。

由於國中曾是鐵人三項選手,冠妤的基礎有氧能力早已建構完備,這為她奠定了強大的體能基礎。大學時,她首次參加國手選拔便成功錄取,第一次代表臺灣參加亞洲青少年定向越野錦標賽,就拿下了第六名的佳績。從此,她的職業定向生涯正式開啟,近幾年更將觸角延伸到專業教練與推廣工作。

定向越野有趣的地方在於,它就像是看著手機上的 Google Map ,試著跑到目的地,但那個箭頭方向以及你在哪裡都必須靠自己的判斷,甚至需要邊跑邊規劃。有趣的是,也因此,在朋友眼中,冠妤自然成了「方向感極佳、絕對不會迷路」的帶路者。

這項運動最特別的是,選手雖然知道比賽地點,但直到鳴槍的那一刻,才會拿到地圖也才會知道路線與順序。冠妤解釋,這種對抗未知的挑戰,需要極高的專注力:「平時訓練時,我們就要練習在高速奔跑、或身體腦袋缺氧的情況下去看地圖,模擬比賽的緊繃情境。」

規劃人生地圖

要在學科與術科之間取得平衡,對每一位運動員都是巨大的挑戰。而對於即將前往英國巴斯大學攻讀高齡健康領域博士的冠妤來說,這份平衡能力更是被推向極致。

在冠妤眼中,「時間管理」就像拿著定向地圖規劃最短路線一樣。這份基礎早在高中就已奠定:當時她念普通班,要顧學科進度,同時還是田徑隊、游泳隊,並參與兩個社團。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,她貫徹了「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」的計劃。

目標非常非常重要,要先知道自己最大的目標,抽絲剝繭地去檢視該如何做到。」明確的目標、不浪費時間、追求最短路徑,這是她能同時在學術與體育領域成為佼佼者的基礎。我覺得,當過運動員的人之所以能成為更有價值的「人」,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該如何將這種堅持與毅力,轉換到不同的場合與情境。

寂靜中的溝通與領導

從選手轉任教練,冠妤坦言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挑戰。當選手時,只需顧好自己的體能與生活;但當教練後,則必須隨時預想到選手可能發生的困難,就像隨隊秘書一樣,顧前顧後。

尤其是帶領聽障奧運的選手出發比賽,更考驗著教練的臨場應變。在檢討戰術、路線時,溝通、手勢、以及理解每位聽障選手的需求,都需要花費更多心思。

她舉了一個貼切的例子,讓人們理解「聽不見」的人在定向越野中的感受。「想像自己身處於深山樹林中,獨身一人,拿著地圖,尋找方向。但同時是一片寂靜的,那其實是會感受到有點害怕與無助。」因此,除了競技技術外,教練更需要在這種特殊的臨場環境中,給予選手最大的心理支持與信任

冠妤也積極推廣定向越野給一般民眾,鼓勵大家加入「魔神仔俱樂部」只要抱持著「勇於嘗試」的心態即可。她說,定向探索城市近年非常熱門,許多人跑完一場後會感慨:「雖然我住在附近,卻從來沒有真正去感受過這些路徑或轉彎。」當人們放下手機導航,真正拿著地圖探險時,那份新鮮感與專注是無可取代的。

這讓我聯想到我對定向越野最深刻的感觸:定向是一個不會限制你方向的運動

我覺得定向越野就像是人生。有時候你覺得的右邊可能其實不是右邊,你覺得是短的路程,或許反而會花更長的時間來跑。而且,你也不能跟著別人跑,因為每個人的地圖不同、終點不同,你不會知道別人的進度。

地圖在你手裡。 你要怎麼走?是停下來看一看再跑,還是邊跑邊看?沒有對錯,只有不停下來,總有一天會找到自己的出路!!

林冠妤,這位用最短路徑規劃人生的國手,用她的熱情與智慧,告訴我們:當你擁有清晰的目標,並願意持續行動,即便面對未知的挑戰,你也能在地圖上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