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拳擊不該出現在青年奧運?
拳擊的比賽目標,是擊倒對方、讓對方站不起來。在一場場鼓譟聲中,我們用掌聲讚美這樣的「勝利」。但對一位正在發展價值觀的青少年來說,這會留下什麼印記?
專題故事
何適
5/1/20251 min read
拳擊,是唯一一項「以傷害對手為目標」的運動。這句話我在過去一週反覆思考,越想越覺得難以接受。
尤其是我知道拳擊依然被列入青年奧運的競賽項目的此時。
青年奧運,應該是一個幫助年輕人「健康成長」的平台,無論身體或心理。然而,拳擊這項運動,無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,都對青少年造成難以逆轉的風險。它或許是一種鍛鍊,但同時也是暴力的制度化與娛樂化。
拳擊,是以「打昏」對方為目的的運動
所有運動都可能導致受傷,這我知道。過去我也因為田徑練習受過膝蓋、腳踝的傷,直到現在仍會疼痛。但如果今天受傷的是「大腦」——讓我無法說話清楚、無法邏輯思考、無法寫下這段文字,那我會毫不猶豫地說:「我絕不會再走進拳擊場。」
拳王穆罕默德·阿里(Muhammad Ali),他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時,年僅42歲,許多專家與媒體長年懷疑,他的病情與職業生涯中長期受到的頭部重擊與腦震盪密切相關。他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高舉聖火的一幕,至今仍感動無數人。但同時他舉起聖火時,手還是不由自主的不規則顫抖。看見這樣的傷害之下,我們真的需要拳擊嗎?
你可以問自己:我們能接受腳傷留下疤痕,但能接受腦傷留下永久功能障礙嗎?
況且,青少年的腦部仍在發育,這樣的風險,是不是太高了?
拳擊的心理影響:當傷害他人成為一種「光榮」
拳擊的比賽目標,是擊倒對方、讓對方站不起來。在一場場鼓噪聲中,我們用掌聲讚美這樣的「勝利」。但對一位正在發展價值觀的青少年來說,這會留下什麼印記?
當一個孩子每天都在學著「如何有效地擊倒對方」,他是否會漸漸失去對他人的同理?當他發現使用暴力可以贏得掌聲與尊敬,那麼這會不會影響他對「勝利」與「尊嚴」的定義?
更殘酷的是——如果在一場比賽中,他一拳正中對方腦袋,對手倒下,贏得了勝利卻打壞了對手的所有未來、甚至對方的家庭?那個陰影,不只留在被打者身上,也會永遠留在「出拳者」心裡。
青年奧運更應該是教育的平台
青年奧運應該挑選那些能啟發人心、推廣健康的運動項目。而拳擊,並不具備這樣的教育意義。
相反,它可能讓年輕人迷戀於「用拳頭贏得世界」,而不是「用能力與智慧贏得尊敬」。
我們並不缺好運動:田徑、游泳、跳水、籃球、體操、跆拳道、武術、甚至滑板,這些運動讓孩子學會紀律、協調、創造力與團隊合作。為什麼要堅持保留一項目標是讓對方昏倒的運動?
「那為什麼還要保留其他武術?」
我的答案是:拳擊的本質不同,我知道,有人會問:「如果拳擊該被排除,那跆拳道、柔道、空手道呢?」
但我想說的是:武術不是拳擊。
武術強調技巧與節制。它們有完整規則、明確得分區域,很多比賽甚至是「點到為止」,重點在於控制與反應,而非「重擊對手讓他倒地」。此外,武術還包含藝術型態,像是跆拳道的品勢、武術的套路,這些更像體操表演,是對身體控制的極致呈現。
簡單說:武術的目的是「展現技術」,拳擊的目的是「製造擊倒」。
這就是我反對拳擊,但不反對武術的原因。
青年奧運不是成人娛樂的預備場,而是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刻。
當我們在選擇青年奧運項目時,我們到底想讓孩子學什麼?
體育
探索臺灣體育歷史與國際新聞。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