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奧運
永續,不能只是選項,它必須成為奧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專題故事
何適
6/1/20251 min read
從古至今,奧運都是一場浩大的盛會,一場將世界凝聚於同一時刻的慶典,但同時,它也是對地球極其沉重的負擔。幾萬人同時搭機飛往同一座城市,無論是選手、媒體、觀眾,數以萬計的碳排放,就像一場從天空落下的災難。賽事期間產生的垃圾、對城市資源的過度消耗,以及比賽結束後被遺棄的場館和建築,讓原本短暫的光榮,留下長遠的環境陰影。尤其是在永續意識尚未成熟的年代,那些曾為榮耀而建的選手村與體育場館,在閉幕式之後彷彿被全世界遺忘,從奧運的舞台變成地球上的巨大廢墟。里約奧運是最經典的例子,貪腐的政治、倉促的規劃讓原本象徵國家希望的建設,迅速變成無人問津的蚊子館。就連近年的卡達世界盃,即使在科技與設計上追求創新,也無法迴避新建場館可能面臨的閒置命運。
但事情在幾年前開始出現轉變。東京奧運是一個分水嶺,傳遞出一個明確的訊號:永續,不能只是選項,它必須成為奧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當我第一次看到「由回收手機製成的獎牌」時,心中浮現很多感動以及佩服,感動在於我們終於開始實踐尊重環境,佩服日本人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帶領。這不只是創意,更是一種全民參與的環保行動,更是美好的先例。日本民眾共捐出了近八萬噸的小型電子設備,煉出五千面獎牌,這是一場回收與榮耀交織的綠色革命。選手村的紙板床,可以承重超過兩百公斤,搭配可回收床墊,選手離開後可全部回收再利用,象徵這座村莊不留下痕跡地存在過。比賽場館中,六成以上為既有設施,其他則以臨時搭建為主,用完即拆,不浪費一磚一瓦。場館設計也融入節能思維,國立競技場使用自然通風與遮蔭設計,大幅減少空調需求,聖火台則首次使用氫燃料,象徵著零碳火焰在全球舞台上燃燒。
更讓人印象深刻的,是奧運交通車隊的改變。Toyota 作為汽車領導品牌之一,提供超過三千七百輛車,其中九成以上是電動車或氫燃料車,成為奧運史上最綠的一支官方車隊。聖火傳遞與選手移動也大量使用低碳交通工具,甚至鼓勵使用自行車與電車通勤。飲食層面,從餐具、容器到食材來源,全都講求可重複使用、可分解與在地永續,並設有剩食回收機制,讓食物回到循環中,不成為垃圾。
這樣的綠色浪潮也延續到了 2024 巴黎奧運。巴黎更進一步,宣稱這將是史上最綠的一屆奧運。約 95% 的場館都是既有建物或臨時搭建,僅新建一座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。比賽地點選在城市的知名地標,像是聖心堂、協和廣場,城市本身就是賽場。選手村將在賽後轉型為節能標準的社會住宅,延續奧運建設的社會價值。能源方面,場館全面使用太陽能與風能;運輸上超過一半交通系統為電動車與氫能車,並鼓勵大眾運輸、步行與騎行。這一切,不再只是為了達成某個指標,而是一種重新定義奧運的方式。
國際奧會更進一步推動《Olympic Agenda 2020+5》,提出2030年前達成「氣候正向奧運」的具體目標,不再只追求碳中和,而是讓奧運成為環境的貢獻者。禁止在自然或文化保護區建永久設施,鼓勵城市將奧運資源延伸為社區資產。IOC 也成為全球少數公開承諾氣候正向的體育組織之一,並在西非推動「奧林匹克森林」計畫,與「非洲綠牆」聯手對抗沙漠化與氣候變遷,透過植樹、永續農業與土壤修復實現在地合作,也象徵著奧林匹克運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對接。
當我們喊著「更快、更高、更強——更團結」,我們也該問自己:這樣的速度與追求,是否能與地球共存?當連奧運這樣龐大又高能耗的賽事都開始思考、實踐並帶頭轉型,作為個人、城市與國家,我們是否也該反思:我們是否也能做得更多?我們能否,在追逐夢想的同時,不忘腳下的土地?在向前奔跑的同時,學會對這個世界更溫柔地踏出每一步。


體育
探索臺灣體育歷史與國際新聞。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