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員的另一場比賽

真正健康的運動,不只是贏或輸,而是讓一個人,在成功與失敗之間,都能擁抱自己。

專題故事

何適

4/28/20251 min read

曾經住在波士頓郊區的那段日子,我常去球場看球。
也曾親眼見過Jarren Duran在場上的身影——那個總是拼盡全力、勇往直前,給人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選手。

但今天Jarren Duran再次出現在了新聞版面—不過並不是因為比賽成績,而是因為一次令人心碎的衝突。
比賽期間,一位球迷針對Duran過去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嘲諷,同時嘲笑他的自殺行為。
Duran情緒激動,幾乎與對方發生正面衝突,最後在教練與裁判的介入下才被勸阻。

直到最近,當我知道了他在Netflix紀錄片中,勇敢公開自己曾經試圖結束生命的故事時,心裡冷冷的震了一下。
這樣一位在場上總是充滿能量的人,原來也曾在深淵當中無聲的掙扎。

回想起來,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運動彷彿被賦予了一種刻板印象——螢光幕前的運動員,必須展現百分之百陽剛、無堅不摧的一面。他們不敢,也不願在公眾面前坦承脆弱,可能只要稍有一點情緒上的裂縫,就會被看成失敗者。

隨著媒體的日益茁壯、人人手握手機、人人都可以是球評,選手們承受的壓力是很悲傷的巨大。
一個罰球沒進、一個失誤、一次揮棒落空、一場輸掉的比賽,無數評論可以瞬間將一個人推向懸崖。
我還記得,今年世界棒球12強賽時,西班牙隊對上中華隊的比賽中,一位西班牙野手因連續兩個失誤而在場上痛哭。我在電視機前看見滿場臺灣球迷的歡呼,與他的懊惱形成強烈的對比,那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——那樣的自責與無力感,讓我好想要抱抱他,這不是每個人能理解的。

隨之而來的是網路上的鍵盤敲擊的毫不留情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太習慣評論,卻太少理解。
我們看到的是結果,卻往往忽略了背後那顆正在流血的心。

也許是從Naomi Osaka開始,她在2021年法網退賽,坦承自己因心理壓力與焦慮無法應付媒體應對,震撼了全世界。
也或許是從Simone Biles在東京奧運的臨時退賽開始,她勇敢地選擇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,而不是冒著精神崩潰的風險繼續比賽。
從那以後,「運動員也是普通人」這件事,才慢慢地被更多人理解。

現在,無論是NBA還是MLB,抑或是多數歐美的國家隊,越來越多球隊開始聘請運動心理師,幫助選手們面對心中的壓力與焦慮。
這樣的改變,不只是為了幫助選手贏球,更重要的是,讓他們能夠好好地「活著」。
真正健康的運動,不只是贏或輸,而是讓一個人,在成功與失敗之間,都能擁抱自己。

看著Jarren Duran在球場上重新奔跑,看著越來越多運動員勇敢分享自己的故事,我想,這道刻板印象的高牆,正在慢慢被打開。
這是一場無聲卻重要的革命,我們在欣賞每一場比賽的同時,請帶著更多的溫柔與理解。